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为何登顶?
发布时间:2025-09-04 浏览量:85

       来源 : 南方日报

       微信截图_20250904164916.jpg


       9月1日下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的“东京—横滨”,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

       连续五年位列该排行榜第二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今年为何能首次登顶?今年,WIPO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VC)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重新塑造了排名格局。

       排名格局变化的背后有什么逻辑?深圳、香港、广州三座城市之间有何优势,未来如何继续联动、强上加强?专家表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未来的发展,要服务经济社会转型需要,提升人均“含新”量,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引擎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南方日报记者 宾红霞 马芳 陈彧 李鹏程

       新增风险资本交易量指标

       重塑排名格局

       什么是创新集群?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方解释,创新集群是创新型城市和地区,是国家创新体系跳动的心脏。这些枢纽将顶尖高校、研究人员、发明家、风险资本家和研发公司联合起来,为创新提供动力。

       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每年都会对全球前100个创新集群进行排名。全球创新指数采用自下而上、数据驱动的方法,不考虑行政或政治边界,而是指出发明人和科学作者密集的地理区域。以这种方式查明的集群往往跨越多个市辖区、次联邦州,有时甚至会跨越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集群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这三项指标是通过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以及今年新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

       风险资本投资活动帮助捕捉科技知识如何转化为初创企业,并最终在市场上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新指标的加入重新塑造了排名格局。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跃居榜首,而“圣何塞—旧金山”集群则上升三位,排名第三。这也意味着,“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与“东京—横滨”集群相比,在风险资本交易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伦敦凭借在风险资本交易中排名第三的优势,从第21位攀升至第8位。出于类似原因,印度的集群也大步前进,例如班加罗尔从第56位跃升至第21位。

       具体到“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看,深圳走出了一条与硅谷不同的“硬科技+产业赋能”之路。这里不仅汇聚了大量风投机构,CVC(企业风险投资)活跃,还走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2024年,深圳首提“大胆资本”,明确“以大胆资本引领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风投发展提供丰沃土壤。

       香港逐渐发展为结合了金融、创科及知识产权优势的国际创新枢纽。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在投资作为推动力方面,以港投公司作为“耐心资本”为例,每1元的投资,成功带动超过5元的市场长期资金跟投,进一步激活香港的创投风投生态。政府不同主题的基金,也发挥着推动作用。

       广州近年来着力构建“基金丛林”,设立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500亿元创投母基金、100亿元天使母基金与50亿元科创母基金,系统性推动金融支撑科技创新。广州科创母基金已设立44只子基金,实缴规模超270亿元,放大倍数近8倍,投资本地项目超200个,助力广钢气体、云从科技等企业成功上市。通过“招投联动”已引进艺妙生物、致晶新材料等44家高成长科技企业。

       创新集群是强大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支柱,有助于巩固并强化从创意到市场的历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今年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方法论中纳入风险资本交易活动,重新校准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创新实力的认知,而这些新结果凸显了哪些集群正在将科学研究转化为经济成果。

       排名核心指标也是未来发展重点

       在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看来,这次“登顶”既有“新方法”的影响,也与大湾区持续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有关。

       “新方法纳入了风险资本数据,能够捕捉到创业活动和创新融资,强调初创企业和分拆企业。‘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这个指标值优于‘东京—横滨’集群,使得三个指标值合计排名第一。”汪云兴表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三个指标排名均不是第一,但是总体合计排名第一,说明该集群的发明家、科学作者、风险资本活动是相对均衡发展,也具有很强活力。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之所以能从多年的第二上升至第一,除了前两个指标继续有不错的表现之外,我们在第三个指标也有非常好的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表示。

       孙东表示,这三个指标是全世界各地都高度重视的三个发展重点,未来香港将会继续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继续增加我们的专利申请数量。第二,要继续强化我们基础科研的优势,要有更多科学文章发表。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有更多风险投资。在香港要发展更多初创企业,这三个方向是我们下一步继续努力的发展目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分析说,近年来,中国分布在全球的人才中有很多人愿意回国,粤港澳大湾区往往是他们选择的第一站,尤其是香港的大学、机构吸引了不少人才,而深圳产业发达,华为、比亚迪、腾讯等企业都在研发上大手笔投入,每年产出的专利数量庞大。

       他说,这些大企业在研发的同时,往往也在对外投资,助力中小企业成长。不仅如此,全球的创新研究、专利越来越产生自企业,不仅是大企业,中小企业也在加强研发。

       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看,“圣何塞—旧金山”、剑桥、“波士顿—剑桥”、宁德和牛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创新密集型集群。宁德进入全球前五,是一个突出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利活动的激增。

       汪云兴还特别观察到,“深圳—香港—广州”集群2025年创新强度排名(人均排名)第45位,人口最多(第一),使得人均PCT申请量、人均科学出版物、人均风险资本交易量排名靠后。

       “因此,对于‘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未来的发展,要服务经济社会转型需要,着力提升人口素质,加大科研密度,提升人均‘含新’量,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引擎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他说。

       湾区兄弟城市珠联璧合共同发展

       从本次公布的排名还能看到不同创新集群的发展模式。虽然排名前25位的集群在整体创新强度方面都名列前茅,但它们的优势各不相同。

       宁德、“圣何塞—旧金山”、艾恩德霍芬在人均PCT专利申请量上领先。剑桥、牛津和安阿伯这些典型的大学城在人均科学出版物方面名列前茅。“圣何塞—旧金山”、剑桥和奥斯汀则在人均风险资本交易方面名列前茅。

       这些差异反映了创新模式的多样性,从科学驱动的生态系统到风险资本密集的初创企业中心,凸显了不同的创新路径。

       这也给“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发展带来启发。肖耿观察到一个趋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尤其是很多内地企业通过香港“走出去”和“引进来”,三个城市的连接越来越紧密,很多企业用香港的软件、内地的硬件,发展更加高效。

       近年来,他多次建议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内与深圳接壤的地方,设立可以叠加两地优势的国家级“香港北部都会区超级特区”。

       肖耿表示,香港是我国“外循环”的重要平台,如果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大湾区四大战略合作平台——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共同成为“超级特区”,未来将成为深圳、香港、广州三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孙东也表示,下一步,香港会进一步深化与大湾区其他兄弟城市的紧密合作。“河套是一个重要的合作平台,今年下半年河套香港园区就要开园,目前很多来自海内外的机构已准备入驻。这里面有非常好的科技公司,也有国际最顶尖的大学等。过去几周,我们跟深圳以及国家有关方面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讨一些具体的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包括数据以及生物样本等。”

       除了河套以外,孙东还提到前海、南沙等合作平台。“我相信未来香港一定会深化与大湾区兄弟城市的合作,大家做到珠联璧合、共同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系统携手港澳知识产权部门,努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全链条,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集群里的广州和深圳分别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截至今年7月,广州和深圳累计发行118只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规模超240亿元。

       香港强在国际化、金融与法律服务,深圳强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能力,而广州则强在科教资源、产业基础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三城联手正是“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国际市场”创新链的理想组合,凸显了“合作大于竞争、互补优于重复”的城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