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动态
News
广东科技展团参加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
2025-09-12
8月27-30日,由国家数据局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本届数博会以“数聚产业动能 智启发展新篇”为主题,展示数字经济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并举办系列交流、比赛、商贸洽谈等活动。为加快数据要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东科技展团精心组织来自省内多地的实验室和高新技术企业共21家单位29项创新成果亮相本届数博会,借力数博会平台资源,以数据驱动科技创新,促进区域交流合作。 硬科技结合新应用,彰显广东产业活力。走进广东展区,来自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一系列先进技术成果和生动实践案例悉数展出,丰富展现广东省在推动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效。例如,算力作为新质生产力将成为驱动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关键引擎,开普云带来“AI算力设施+智能体中台+智慧应用”的全栈服务方案,宝德计算带来AI DeepSeek一体机等,实现对政务、能源、文化、传媒等行业的AI赋能升级;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高质量的行业数据成为AI应用场景创新的关键要素,玄武无线带来国内唯一实现AI全栈自研的智慧CRM项目、佰聆数据带来电力行业先进数据资产管理及数据要素运营的成熟解决方案等,打造数据要素生态,助力产业全链数据安全流通与高效应用;东莞行远清大带来源于中国天眼、空间站机器人等国家重大工程中的突破性技术,自主研发以算法为核心的索驱动机器人赋能智能制造,市场前景广阔,实现了数字技术与多样工业应用场景价值的“双向奔赴”。 数据赋能科技创新成为多方关注热点。多个省市团组、地方企事业单位莅临广东展区,参观开普云AI安全风控平台服务贵州政务系统优秀案例、东莞行远清大基于贵州天眼索驱动技术转化成果在柔性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及智能制造领域的丰富应用等项目展示,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业数据服务、数据资产管理等与参展单位开展深度洽谈,共商技术合作。同时,展团应大会邀请参加“促进中国数字技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活动,部分参展单位与超20家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津巴布韦、南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并初步建立联系,拓展国际合作机遇。另外,贵州广播电视台、数据中心世界网、赛迪网、微博广东等媒体对展团多家参展单位进行采访报道,一系列贴近需求、解决实际痛点的场景化创新成果备受青睐。 广东科技展团通过链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资源并开展深入交流,进一步推动粤黔产业科技协作,促进数据要素跨行业跨区域共享,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心科技会展工作专班负责本次展会组织工作。 广东科技展团参会人员合影 展团现场接待数博会专业观众团 参展单位接受贵州广播电视台《百姓关注》栏目采访 展团参加“促进中国数字技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大会活动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为何登顶?
2025-09-04
来源 : 南方日报 9月1日下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的“东京—横滨”,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 连续五年位列该排行榜第二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今年为何能首次登顶?今年,WIPO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VC)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重新塑造了排名格局。 排名格局变化的背后有什么逻辑?深圳、香港、广州三座城市之间有何优势,未来如何继续联动、强上加强?专家表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未来的发展,要服务经济社会转型需要,提升人均“含新”量,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引擎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南方日报记者 宾红霞 马芳 陈彧 李鹏程 新增风险资本交易量指标 重塑排名格局 什么是创新集群?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方解释,创新集群是创新型城市和地区,是国家创新体系跳动的心脏。这些枢纽将顶尖高校、研究人员、发明家、风险资本家和研发公司联合起来,为创新提供动力。 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每年都会对全球前100个创新集群进行排名。全球创新指数采用自下而上、数据驱动的方法,不考虑行政或政治边界,而是指出发明人和科学作者密集的地理区域。以这种方式查明的集群往往跨越多个市辖区、次联邦州,有时甚至会跨越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集群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这三项指标是通过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以及今年新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 风险资本投资活动帮助捕捉科技知识如何转化为初创企业,并最终在市场上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新指标的加入重新塑造了排名格局。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跃居榜首,而“圣何塞—旧金山”集群则上升三位,排名第三。这也意味着,“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与“东京—横滨”集群相比,在风险资本交易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伦敦凭借在风险资本交易中排名第三的优势,从第21位攀升至第8位。出于类似原因,印度的集群也大步前进,例如班加罗尔从第56位跃升至第21位。 具体到“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看,深圳走出了一条与硅谷不同的“硬科技+产业赋能”之路。这里不仅汇聚了大量风投机构,CVC(企业风险投资)活跃,还走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2024年,深圳首提“大胆资本”,明确“以大胆资本引领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风投发展提供丰沃土壤。 香港逐渐发展为结合了金融、创科及知识产权优势的国际创新枢纽。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在投资作为推动力方面,以港投公司作为“耐心资本”为例,每1元的投资,成功带动超过5元的市场长期资金跟投,进一步激活香港的创投风投生态。政府不同主题的基金,也发挥着推动作用。 广州近年来着力构建“基金丛林”,设立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500亿元创投母基金、100亿元天使母基金与50亿元科创母基金,系统性推动金融支撑科技创新。广州科创母基金已设立44只子基金,实缴规模超270亿元,放大倍数近8倍,投资本地项目超200个,助力广钢气体、云从科技等企业成功上市。通过“招投联动”已引进艺妙生物、致晶新材料等44家高成长科技企业。 创新集群是强大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支柱,有助于巩固并强化从创意到市场的历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今年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方法论中纳入风险资本交易活动,重新校准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创新实力的认知,而这些新结果凸显了哪些集群正在将科学研究转化为经济成果。 排名核心指标也是未来发展重点 在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看来,这次“登顶”既有“新方法”的影响,也与大湾区持续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有关。 “新方法纳入了风险资本数据,能够捕捉到创业活动和创新融资,强调初创企业和分拆企业。‘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这个指标值优于‘东京—横滨’集群,使得三个指标值合计排名第一。”汪云兴表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三个指标排名均不是第一,但是总体合计排名第一,说明该集群的发明家、科学作者、风险资本活动是相对均衡发展,也具有很强活力。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之所以能从多年的第二上升至第一,除了前两个指标继续有不错的表现之外,我们在第三个指标也有非常好的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表示。 孙东表示,这三个指标是全世界各地都高度重视的三个发展重点,未来香港将会继续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继续增加我们的专利申请数量。第二,要继续强化我们基础科研的优势,要有更多科学文章发表。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有更多风险投资。在香港要发展更多初创企业,这三个方向是我们下一步继续努力的发展目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分析说,近年来,中国分布在全球的人才中有很多人愿意回国,粤港澳大湾区往往是他们选择的第一站,尤其是香港的大学、机构吸引了不少人才,而深圳产业发达,华为、比亚迪、腾讯等企业都在研发上大手笔投入,每年产出的专利数量庞大。 他说,这些大企业在研发的同时,往往也在对外投资,助力中小企业成长。不仅如此,全球的创新研究、专利越来越产生自企业,不仅是大企业,中小企业也在加强研发。 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看,“圣何塞—旧金山”、剑桥、“波士顿—剑桥”、宁德和牛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创新密集型集群。宁德进入全球前五,是一个突出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利活动的激增。 汪云兴还特别观察到,“深圳—香港—广州”集群2025年创新强度排名(人均排名)第45位,人口最多(第一),使得人均PCT申请量、人均科学出版物、人均风险资本交易量排名靠后。 “因此,对于‘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未来的发展,要服务经济社会转型需要,着力提升人口素质,加大科研密度,提升人均‘含新’量,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引擎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他说。 湾区兄弟城市珠联璧合共同发展 从本次公布的排名还能看到不同创新集群的发展模式。虽然排名前25位的集群在整体创新强度方面都名列前茅,但它们的优势各不相同。 宁德、“圣何塞—旧金山”、艾恩德霍芬在人均PCT专利申请量上领先。剑桥、牛津和安阿伯这些典型的大学城在人均科学出版物方面名列前茅。“圣何塞—旧金山”、剑桥和奥斯汀则在人均风险资本交易方面名列前茅。 这些差异反映了创新模式的多样性,从科学驱动的生态系统到风险资本密集的初创企业中心,凸显了不同的创新路径。 这也给“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发展带来启发。肖耿观察到一个趋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尤其是很多内地企业通过香港“走出去”和“引进来”,三个城市的连接越来越紧密,很多企业用香港的软件、内地的硬件,发展更加高效。 近年来,他多次建议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内与深圳接壤的地方,设立可以叠加两地优势的国家级“香港北部都会区超级特区”。 肖耿表示,香港是我国“外循环”的重要平台,如果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大湾区四大战略合作平台——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共同成为“超级特区”,未来将成为深圳、香港、广州三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孙东也表示,下一步,香港会进一步深化与大湾区其他兄弟城市的紧密合作。“河套是一个重要的合作平台,今年下半年河套香港园区就要开园,目前很多来自海内外的机构已准备入驻。这里面有非常好的科技公司,也有国际最顶尖的大学等。过去几周,我们跟深圳以及国家有关方面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讨一些具体的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包括数据以及生物样本等。” 除了河套以外,孙东还提到前海、南沙等合作平台。“我相信未来香港一定会深化与大湾区兄弟城市的合作,大家做到珠联璧合、共同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系统携手港澳知识产权部门,努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全链条,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集群里的广州和深圳分别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截至今年7月,广州和深圳累计发行118只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规模超240亿元。 香港强在国际化、金融与法律服务,深圳强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能力,而广州则强在科教资源、产业基础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三城联手正是“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国际市场”创新链的理想组合,凸显了“合作大于竞争、互补优于重复”的城市格局。
2025广州国际乐器展圆满闭幕:科技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2025-07-16
2025年5月30日,第二十一届广州国际乐器展览会(以下简称“2025广州国际乐器展”)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B区圆满闭幕。本届展会开设4大展厅,展出面积达4万平方米,超600家企业参展,以“产品展示+技术发布+产业论坛+音乐互动”四维创新模式,深度呈现乐器产业智能化转型、国潮创新、跨界融合等趋势,为文化传承、社会美育、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赋能激活文化传承新活力 2025广州国际乐器展汇聚了传统乐器与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传统乐器展区中,钢琴、小提琴等经典乐器在工艺上推陈出新,意大利古老制琴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出独特火花,高端定制版本满足多元需求,而“可再生碳纤维小提琴”等环保乐器,更传递出绿色发展理念。 AI 技术与乐器产业的融合,则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民乐电声化乐器”“智能乐器” 等创新品类,如电唢呐、静音电中阮、AI 音乐教学系统、智能电吉他等,既保留传统乐器精髓,又契合现代传播需求。作为国际买手的郑女士在陪同外国客户来展采购时表示,电吹管在国外正逐渐占据一席之地,希望国内的电子民乐也能更加普及,让国乐更好出海。 展会上,为期两天“高光菁彩音乐节”更以空前的创新,拓宽了文化传承的路径。200 多位音乐名师、国乐大咖与潮流先锋携手,以“AI+XR 虚拟场景 × 三维菁彩声”技术重构音乐现场:AI 算法实时联动 XR 技术生成“赛博朋克异世界”“江南烟雨”等沉浸式虚拟场景,与表演曲目意境精准呼应,并让“筑”“轧筝”等古乐器在虚拟场景中“重生”。 多元活动厚植社会美育土壤 2025广州国际乐器展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普及音乐教育、提升公众艺术素养的重要平台。行业论坛聚焦“AI 技术在琴行运营中的应用”“钢琴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医疗/绘画/影视跨界”等主题,为音乐教育创新提供思路,助力全龄段音乐教育发展。 郑荃大师提琴作品展、郑荃大师名琴音乐会、广东省提琴学会第四届提琴音色鉴赏邀请赛获奖作品展、吉他中国音乐节乐队展演、陈曦古典吉他音乐会、弗拉门戈吉他音乐会等活动展示了不同乐器的独特魅力,让公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乐器,在互动中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跨界融合拓展产业社会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展会与广州国际专业灯光音响展、光影显示元宇宙展三展联动,共设27 大主题展厅、25 万平米展览面积、3000家参展企业,构建起“琴弦与光束共舞、乐声与数字同频”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乐器与灯光、音响、元宇宙技术的结合,不仅拓展了音乐产业的边界,更让公众看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为相关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灵感。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推动产业升级,更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 观众在感受乐器魅力的同时,体验到科技赋能下的全新艺术形式,潜移默化中提升对音乐与科技融合的认知,为未来文化消费与创新生态培育了土壤。 2025 广州国际乐器展以创新打破边界,在文化传承、美育普及、跨界融合中彰显社会价值。未来,展会将继续探索音乐与科技、文化的融合路径,为社会奏响更丰富的艺术华章。2026年5月28-31日,这场关于音乐与未来的对话,期待与公众再相聚。
2025第23届广州国际专业灯光、音响展圆满闭幕
2025-07-16
5月27至30日,全球专业声光、视听行业的旗舰展会——第23届广州国际专业灯光、音响展览会(下简称“广州展”)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隆重举行。本届展会首度横跨展馆A、B、D三大展区
广东科技展团参加2025第十一届上交会推进科技交流合作
2025-07-01
6月11-13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简称“上交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大会主题为“开放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技术贸易领域国际性、综合型的展会,本届上交会设4个专业技术展区和技术交易服务、技术交易促进活动2个功能区域,总展出面积3.5万平方米。广东科技展团今年继续设特装展位,围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验室、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等14家单位26项前沿科技和创新成果亮相,集中展示广东硬科技力量,搭建广东与国内外间技术交流的桥梁。 上天下海,广东科技成果亮点纷呈。广东展区内多家参展单位携核心产品和先进技术亮相,丰富呈现空天科技与海洋装备的创新突破,如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空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解决方案,融合低轨与高轨卫星技术,有效解决传统通信网络在偏远地区、海洋和航空等场景中的覆盖盲区问题;中山德华芯片技术有限公司的砷化镓空间电池芯片打破技术壁垒,作为卫星电源系统的核心,该芯片光电转换效率可达32%;广州海工船舶设备有限公司带来颠覆传统传动轴系结构的无轴轮缘推进器,可有效提升推进效率、降低航行振动噪声,目前已市场化应用并实现产业链的资源整合。还有宇航电子芯片、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方案等,这些创新成果彰显了我省在前沿科技领域的蓬勃活力,持续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牵线搭桥,展团深入开展交流活动。展团充分利用上交会丰富资源拓展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多家企业通过上交会发布、新闻会客厅访谈、考察交流活动等官方媒体渠道和技术匹配对接活动,深入开展行业交流,展示企业创新技术风采。据了解,海聊卫通围绕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在石油能源监测方向的应用与海外市场渠道建立了联系,德华芯片与投融资企业围绕太阳电池技术的开发初步建立合作意向。另外,展团参展单位希森美克与通宇通讯经过现场接洽,在设备保护涂层方面建立合作意向;众和化塑与季华实验室围绕异戊二烯橡胶轮胎制品建立合作意向。平台释放合作动能,推动产业科技融合发展。 广东科创风采频频引瞩目。本届上交会广东科技展团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创新应用,吸引了商务部安全与管理局、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及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深圳市商务系统、当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领导嘉宾和专业观众莅临广东展位,重点参观了遥感微纳卫星星座及应用、端边云AI视觉全域方案、钙钛矿光伏组件等多项成果的产业化进展和成效,充分肯定以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广东实践。广州日报对有关参展单位进行专题报道,广东硬核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得到宣传推广。 中心科技会展工作专班负责相关活动。 更多展团精彩报道: 《粤企硬核科技亮相上交会》 来源:广州日报,链接: 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5-06/12/content_867_888820.htm 广东科技展团现场 希森美克、全泰实业在东方网新闻会客厅“新能源新材料”专场采访现场 捷通数科在上交会发布活动现场
南非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恩齐曼迪访问广东
2025-06-18
来源 :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6月13—14日,南非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布莱德·恩齐曼迪率科技代表团访问广东。 代表团先后赴华为松山湖小镇、比亚迪坪山工厂、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等调研,了解广东在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与产业化实践,并就联合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进行深入交流。恩齐曼迪部长高度评价广东科技领军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表示南非将积极借鉴广东经验,加速本土科技产业升级,期待与广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6月14日下午,恩齐曼迪部长率领代表团一行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龚国平举行工作会晤。龚国平首先对南非科学技术创新部在5月份省科技厅团组出访南非时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指出此次恩齐曼迪部长亲自率领科技代表团访问广东意义重大,必将加快推动双方科技创新合作新发展。龚国平详细介绍了广东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认为广东与南非在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愿与南非深化在科研项目、人才交流、联合实验室建设等的务实合作。恩齐曼迪部长高度赞赏广东给予他此次出访的精心安排,同时强调中国和南非均是金砖国家,两国元首非常重视中南关系。去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共同宣布将中南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南非非常期待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开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院士,省科技厅副厅长梁勤儒、二级巡视员杨慧芳、厅交流合作处、农业农村科技处、省科技合作研究促进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同志陪同调研并座谈。 工作会晤现场 调研现场
第七届中国-新西兰科技合作联委会在广州成功召开
2025-06-18
来源 :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6月4日,第七届中国-新西兰科技合作联委会在广州召开。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与新西兰商业、创新和就业部科研体系首席顾问普鲁·威廉姆斯(Prue Williams)作为本届联委会双方主席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科技部与新西兰商业、创新和就业部主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具体承办。 戴钢表示,多年来,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新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助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11月,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一致同意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面向未来,中方愿与新方一道,加强双方科技创新政策对接,丰富务实合作内涵,扩大科技人员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普鲁·威廉姆斯积极评价近年来两国科技合作取得的进展,介绍了新西兰科技政策的相关情况,并表示愿与中方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会上,双方与会代表们回顾了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务实合作成果,并就未来优先合作领域、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共识。会后,双方签署了第七届中国-新西兰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纪要。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梁勤儒代表广东省科技部门出席会议,并围绕广东-新西兰近年来科技交流合作情况作交流发言。 来自中国科技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西兰商业、创新和就业部,新西兰驻华使馆,新西兰驻广州总领馆,新西兰皇家学会及双方部分合作机构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广东科技展团携多项粤科创成果参展第二十七届北京科博会
2025-05-15
5月8-11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北京科博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北京科博会以“科技引领 创享未来”为主题,设信息科技、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绿色双碳、数字经济和区域创新6个专题展区,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广东展位设在区域创新展区。展团围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绿色低碳、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精心组织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26家单位,集中展示来自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东莞、江门、阳江等地的43项突破性技术成果及创新应用,丰富展现以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广东实践。 广东科技创新迸发“硬核”力量。走进广东展区,广东省粤北食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带来的国产化冷冻浓缩设备,可实现溶液成分无损化低温浓缩,在高品质浓缩液的商业验证试验中性能卓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采用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研发的新型日盲紫外传感器,可从源头上解决当前紫外探测领域面临的一系列难题。赛存生物技术(东莞)有限公司研发首创颠覆性控冰冻存技术,突破传统玻璃化冻存液的技术瓶颈,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并已与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多个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还有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季华实验室、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带来一系列面向前沿科技的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亮相,进一步彰显广东科技创新“硬实力”。 广东“智”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中科开创、蓝鲲海洋、捷通数科带来多机器人协同巡检、作业、智能决策解决方案,“空天地海”一体化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和端边云AI视觉全域方案,有效推动高危作业场景向无人化、智能化转型;云天励飞、宝德计算带来自研全国产AI推理芯片和DeepSeek AI一体机解决方案,助力数字经济提质增效;杉岩数据、远光软件、凡拓数创等带来面向多行业、多场景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推动产业互联释放数字经济活力。 粤科创成果现场备受瞩目。展会期间,北京市有关领导一行莅临广东展位,重点听取了微芯生物带来全球首个用于治疗T细胞白血病及细胞淋巴瘤的口服新药研发及产业化进展汇报。河北省承德市人民政府,沈阳市贸促会等有关领导先后莅临广东展位指导,围绕新药创制与检测、数字化赋能产业制造等方面与参展单位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据现场反馈,参展单位与航天九院、北京电力行业企业、工程服务行业集成商、广电企业、船舶企业等初步进行业务交流并建立联系。展团还受到媒体关注,广东广播电视台对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代表现场采访。 中心科技会展工作专班负责相关活动。 广东科技展团现场 第二十七届北京科博会广东科技展团参展单位项目
省科技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
2025-05-07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4月29日上午,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军带领产学研处、高新处、社发处和引智处相关负责同志到广东广播电视台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 本期“民声热线”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结合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搞好开门教育,锚定为群众办实事、提升群众满意度的目标,主动接受民生问政监督,以群众关注、社会关切的热点科技话题为切入口,回答了系列科技惠民问题。节目现场展示了广东最新硬核科技成果----深圳精锋医疗自主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该产品打破了在该领域的国际垄断,现场还演示了手术机器人剥葡萄皮的高超技艺,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效。同时围绕无人驾驶大规模安全落地还要多久、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校内外如何协同发力等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探讨,解答了群众存在的疑惑和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和问题。省科技厅表示,将持续加强科研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广东科技对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广大群众从科技创新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科技厅的工作得到各大媒体观察团成员和网民一致好评,在本期节目“民声评议”环节,网评满意率达到97.7%,综合得分92.8分。 省科技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现场